浅谈问题解决方法论在分板工艺中的应用 ( 七 )
一、 前言
笔者二十多年来埋头生产一线,虽然年近知命,却不敢稍有懈怠。笔者多年来迷恋于PS(Problem Solving),看了不少书,几乎天天都在进行解决问题,理论上讲对PS的理解应该越来越深的!令人惭愧的是,不知怎的,笔者近来越发困惑,总觉得自己对PS所知甚少,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真希望能跟着一位名师、大拿,可以时时请教。然而中国有句俗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作为由世界顶级汽车电子公司的认证并由集团董事大佬亲自颁发证书的 Global Problem Solving Expert,再找一个导师,像小学生一样跟着学,似乎不太合适……
40岁的NBA巨星勒布朗·詹姆斯还始终保持“成长心态”,让我找到了role model。所谓的一点点“荣誉”只属于过去,时代在变化,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终将被历史的滚滚车轮所碾压。所以我一定要找各种可以学习、锻炼、切磋、提问等凡是和PS相关的机会,把自己想表达的展示出来,才不愧对自己,才不愧对那些期待的眼神。用麦肯锡资深咨询顾问奥姆威尔•格林绍的话来讲:“正确的路也许我们还不知道,但一定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远。”笔者想无论目前PS的内功如何,PS的方法我是掌握的,而且是玄门正宗的世界顶级汽车电子公司认证的PS专家,安全性高、进境稳定、不易走火入魔。
二、问题解决方法论之基础知识简介
2.1 问题篇
2.1.1 什么是本质问题或核心问题?
前面有提到找到本质问题FP(FP:“Fundamental Problem”),然而有些问题还是很复杂的,如业界的难题:“断刀”,据笔者所知目前尚无人找到它的FP。在McKinsey麦肯锡法及一些问题解决法中有提到先对问题进行假设,然后再进行验证。如果验证失效,再进行假设。如此循环但不往复,因为它不是一个环形而是一个螺旋形,刚开始也许离目标远些,但是它会不断地修正轨迹、越来越快地靠近目标。
2.2 原因/对策篇
当然,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原因尤其是根本原因RC(Root Cause)不太可能一开始就能把握,甚至很久以后也不能找到根因,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改善问题、达成目标。如同上面找FP一样,我们通过不断的设定假设,验证假设。必要时修正假设,并再次进行验证,最终螺旋式接近并达到目标。
2.3 注意事项
2.3.1 对于复杂问题或大问题,要先剪小枝,再砍树干,从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入手。
2.3.2 对于复杂问题,可以先进行假设,然后再去验证或修正假设。
2.3.3 对于复杂问题或大问题,要争求领导的支持,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如人力、物力的支持甚至精神支持。其实有些时候没有获得领导的支持,既有领导的原因,也有我们自己的原因。从PS的角度来讲,解决问题要从自身入手。我们是否把问题或项目讲清楚、明白了?是否告诉领导项目完成带来的收益是什么?如果不做这个项目会有什么风险?另外,领导也是需要培训的,我们有没有平时多给领导沟通一些信息,如要告诉领导所有的防呆要考虑投资回报率,如果投了10万元,只为了解决1千元的问题是不划算的。其实这个问题,大多数人是意识不到的,尤其是生产或质量管理人员,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对策是否完全防呆。其实并没有所谓的“绝对防呆”,而且防呆的范畴他们大多并不清楚,其实很多时候是有防呆的,只是他们并不清楚。他们不清楚防呆的初衷是什么?防呆是为了节省成本,如果花更多的钱去防呆,那岂不违背了初衷?!
2.3.4 领导或专家没有命令权,也没有权限,只有说服力。上司或专家不是让部下或团队成员努力工作,而是让他们能轻松地完成工作。
三、问题解决方法论在分板工艺的应用
下面是笔者从业分板工艺十数年仍无法将所有发生原因找出并将其根治的“断刀”问题,不过每每有频繁的断刀问题,笔者最终都能将其管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本次笔者将最近发生的一次经典的断刀事件跟读者分享下,期待读者能从中找到灵感,发现更多断刀背后隐藏的原因,找到它的FP、RC。
3.1 D2问题描述
话不多说,让我们直接上经典的KT表格。这种表格不仅逻辑清楚,而且让我们可以俯瞰问题全貌,把握全局。就像影视作品中指挥官打仗要看军事地图一样,我们解决问题也需要这样一个表格指引我们更好找到本质问题或主要问题。
备注:铣刀刀段分为两段,寿命0-50%属于刀段1,51%-100%属于刀段2。
汇总下本质问题:
L14设备生产G10产品时,铣刀(型号E1600-061)寿命在大于30%(xxm)时会有断刀问题,而L11使用同样设备生产PB1产品(铣刀E2400-059,直径2.4)和L5用同样直径铣刀(铣刀H1600-085,直径1.6)生产MB产品无断刀问题(寿命长度高60%以上)
1) RB工厂铣刀刀头预留1mm小于RA工厂的3mm;
2) 铣刀是从刀刃根部断裂的;
3) 铣刀在寿命30-50%(xxm)断刀;
4) 断刀与铣刀批次无关,非铣刀质量问题;
5) 断刀从是产品和设备开始生产即发生的。
3.2 D3围堵措施
3.3 D4根本原因分析
3.3.1 D4.1机理分析
G10产品断刀是由于铣刀本身强度小于PCB对铣刀产生反作用力。下面利用悬臂梁公式评估不同铣刀的强度,即铣刀的安全系数N:
小结:
以上公式可以看出,想提高铣刀的安全系数N(强度)、可以通过减少切割过程中PCB与铣刀的相互作用力F及刀刃根部到PCB底面的距离、铣刀直径(b=h)
3.2.2 D4.2因果关系分析
3.2.2.1相关因子分析
分析汇总:
3.2.2.2因果关系分析
1、低振动铣刀刀刃不锋利,切割力大,产品对铣刀的反作用力大
2、同样1.6mm的铣刀在相同切割参数(进给速度、转速、下刀深度),低振动铣刀安全系数N低
3、同样是低振动铣刀在下刀深度浅的情况下,铣刀安全系数N低
4、在同样低振动铣刀、下刀深度时,寿命过长的容易断刀
3.2.2.3 因果关系之5Why:
针对 3.2.2.1排除分析后得到的相关因子利用5Why进行深挖:
3.3 D5、D6纠正措施
TRC3:铣刀类型选取不恰当
对策:
对于不带振动敏感产品使用标准1.6mm铣刀
有效性验证:
经过验证铣刀在原来设定寿命内没有断刀现象,切割质量满足要求
TRC2:下刀深度浅
对策:
调整刀头预留高度从1mm->3mm
TRC1:铣刀寿命设置太长
对策:
l 对于带振动敏感元件产品使用低振动1.6mm铣刀,调整铣刀寿命降到xx mm;
l 对于不带振动敏感元件产品使用的标准铣刀,寿命设置到xx mm。
有效性验证:
低振动1.6mm铣刀在新的刀头预留高度及铣刀寿命设定下无断刀问题,切割质量满足要求;
标准1.6mm铣刀在新的刀头预留高度及铣刀寿命设定下无断刀问题,切割质量满足要求。
对策汇总:
有效性跟踪——报废率FOR、设备利用率UT、成本节省Cost Saving:
3.4 D7预防措施及经验教训
预防措施及经验教训一般是来自对策及找出对策过程的经验教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守住劳动果实并找出潜在收益或风险的过程。
四、总结
4.1 以上事例只是从大的方向进行问题分析,目前是假设产品对铣刀的作用力完全等于铣刀切屑力,以便于快速完成问题。对于本案例是没有问题的,实际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是这么理想化,有时产品本身的变形(如由于前道SMT reflow造成的变形、设备轨道夹持器造成的变形等)也会造成产品对铣刀的作用力增加。
4.2 此案例,是按理想情况来假设的,如果有其它因子如4.1提到的产品变形,也可以通过增加因子(产品变形造成的对铣刀垂直的剪切力)来分析问题。
4.3 只要方法正确,就算我们对问题的了解不深,也不会偏离太远,随着对问题的调查、研究加深,会越来越接近真相的。
五、后记
笔者是怀着对Problem Solving敬畏、对公司授予的Global Problem Solving Expert的身份敬畏,对SBSTM杂志编委这个角色敬畏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无论目前的头衔或职务是否合适,笔者都要有所作为。知识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变成能力,要通过不断的实践,让不能胜任的变得胜任,让能胜任的变成更加优秀!
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当中,当然问题也在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也需要变化。做事有规矩,思维无界限。既要有逻辑有系统地进行思考问题,又要打破常规,勇于假设、试错,突破创新。汲取百家之长,吸纳外界的力量,集思广益、叠加能量,才能从容进行Problem Solving。
最近炙手可热的《哪吒2》的导演饺子的一句话笔者深以为然,就用它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我们做作品,就不能给自己留后路,永远都要倾其所有去付出。”
【本文转自《一步步新技术》杂志,本文参考文献略。】
版权声明:
《一步步新技术》网站的一切内容及解释权皆归《一步步新技术》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步步新技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