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

浅谈问题解决方法论在分板工艺中的应用(六)

2025-02-24

摘要:本文在前两期侧重Problem Solving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偏向实际案例的应用,由浅入深,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问题解决的魅力。

关键词:Problem Solving(PS) 问题解决方法论 De-paneling 分板工艺 汽车电子

3.4D5/D6纠正措施

TRC2:不恰当的切割路径——在产品与边框连接弱或没有连接的区域切割。

对策:反向切割以使切割过程中保持产品与边框的连接。

有效性验证:

在边框与产品分离点停止切割à没有多切出现;

有少许粉尘残留,在过了下一站清洁工艺后粉尘处于可接受水平。

TRC3:弱的夹指提供的夹持力有限

对策:重新设计并导入新带筋的夹指

有效性验证:

安全指数N是原来的2倍

加上改善的切割路径,铣刀寿命可达XX米(铣刀寿命提升为原来的1.5倍)

image.png

TRC1:PTE的刀段及使用的逻辑没有实现

对策:导入新的和GA一样的逻辑: 2毫米/刀段*2刀段

有效性验证:

在新的铣刀寿命的刀段1、刀段2都没有多切问题,切割距离XX米/刀段

(最终铣刀寿命提升为原来的3倍);

粉尘残留在过了清洁工艺后可以接受;

节拍时间和之前在同一水平;

应变测试在100%铣刀寿命时最大为xx μm/m,在极限 xx μm/m范围内;

用显微镜检查100%寿命的铣刀,刀段1、刀段2的磨损很均匀。

对策汇总:

项目

原因

纠正措施

有效性确认

责任人

截止日期

状态

TRC2

不恰当的切割路径—在产品与边框连接弱或没有连接的区域切割

反向切割以使切割过程中保持产品与边框的连接

产品质量可以接受并于生产线放行

DS

XX

完成

TRC3

弱的夹指(安全指数N <1.5) 提供有效的夹持力

优化夹指几何形状—增加加强筋(安全指数N>1.5)

<xx m(XX) à xx m (整个铣刀)

DS

XX

完成

TRC1

PTE的刀段及使用的逻辑没有实现

优化PLC以使用和GA一样的刀段逻辑

用样品测试,使用2段刀段的逻辑正常

DS

XX

完成

MRC1

刀段控制逻辑没有定义在公司在线机需求规范中

反馈XX让供应商PTE改善刀段逻辑

更换公司在线机需求规范XX

JY

XX

完成

MRC2

缺乏制定在线机切割路径的知识

制作切割路径并定义在XX中

DS

XX

完成

MRC3

对夹指强度的考量不足及缺乏相关的设计规范

制作夹指制作规范XX 

DS

XX

完成

其它

更新仓库夹指料号 (XX ->XX )

DS

XX

完成

-备份刀段切换逻辑并备份硬盘

ZS

XX

完成

-定义铣刀设定参数在文件XX中

DS

XX

完成

-推广2刀段逻辑到L12

DS

XX

完成

-推广新的设计的夹指到L12

DS

XX

完成

有效性跟踪—报废PPM

image.png

有效性跟踪—成本

年节省成本XX万元

有效性跟踪—Ut.(设备利用率)

Ut提升 xx%

3.5 D7预防措施及经验教训

我们应该做什么

导入改善的刀段控制逻辑到PTE分板设备中

关键工艺逻辑(如刀段切换逻辑)应定义在设备规范中

每一刀应保持切割点与边框的强连接,当产品与边框分离时切割应停止

应了解在线分板机中产品夹持力要远弱于离线分板机的固定方式,导入有强度的夹指,如大尺寸产品(长100毫米*宽80毫米*厚1.6毫米)及预切割点少的产品

铣刀寿命的设定要根据设备实际情况

我们不应该做什么

当过了产品与边框的分离点后继续切割

直接把其它设备的参数拿来使用

接受减少铣刀寿命作为长期方案来解决质量问题

更新了什么校准

XX分板工艺标准文件《xxx》。

推广

推广到夹指方案到德国、印度、墨西哥工厂。

经验教训文件分享到集团所有汽车电子工厂。

通知全球技术专家leader,对于未来的新供应商SC在线机导入新的夹指方案及刀段切换逻辑

4

4.1 以上事例基于本质问题找到锁定目标进行攻克,好钢都用在了刀刃上,使效率最大化。

4.2 通过机理分析全部因子层层筛选出来并采取对策,这样才能使改善效果最大化。一个很重要的特色是因果关系分析,看下我们找到的因子能否解释D2中的本质问题,这样能确保因子的正确性。

4.3 通过这个案例,大家也许可以看出一些创新都是水到渠成的,如案例中夹指的设计创新,并没有那么神秘。当然,它也是需要一定的理论功底做为基础。不过要注意的是,我们的PS是团队的事情,不需要PS Leader什么都会,如果需要资源的话可以把相关专家拉到这个团队中。

4.4 利用PS方法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考怎样做才不会出问题,防大于治。

5 后记

此为笔者三次动笔,把Problem Solving的所学、所悟与读者分享。其次,每次动稿就感觉“笔”有千斤之重,深恐自己所学甚浅,贻笑大方。同时又深感一步步新技术的信任,希望我多写些文章,如果我再不努力岂不有负所托?! 但是,本人又不愿像交作业一样敷衍了事,既然写就得写得最好,至少要拿出自己最高的水平来,否则不但对不起一步步新技术的嘱托,更对不起自己的内心!于是本人翻箱倒柜,把自己多年来处理过的案例一一整理、归纳,才有了这篇文章,也许还不够好,但绝对是目前笔者可以做到的最好的了。

  最后我想用我喜欢的一句话:“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与大家共勉,希望有机会与读者们深入交流。

参考文献

[1] 内田和成◎著,萧秋梅◎译.波士顿工作法 精准发现问题.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2.

[2] 名和高司◎著,田中景◎译.麦肯锡&波士顿 解决问题方法和创造价值技巧.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5.

[3] 「日」OJT解决方案股份有限公司◎著,朱悦伟◎译.丰田思考法 丰田的问题解决之道.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4] 「日」若松艺人◎著,朱悦伟◎译. 丰田超级改善术.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9.5.

[5] 查理斯•凯普纳/班杰明•崔果◎著,伍学经/颜斯华◎译. 问题分析与决策.中国生产力中心,2004.


版权声明:

《一步步新技术》网站的一切内容及解释权皆归《一步步新技术》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步步新技术》杂志社。

相关推荐

更多
联系我们
  • 电话:0755-25988572
  • 邮箱:ivyt@actintl.com.hk
  • 地址:中国深圳市福田区联合广场A座2801
  • 订阅号订阅号
    服务号服务号
Copyright©2025: 《一步步新技术》;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序号:粤ICP备1202516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