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

印制板组件点胶加固的应用研究

2022-03-22

文章来源:SMT技术网

摘要

    印制板组件广泛应用于航天机载平台,高振动量级对其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由于印制板组件中的元器件受材料与结构的限制,很难采用机械方式加固,因此优选点胶加固方式。通过元器件点胶加固试验,探索了点胶加固方式的必要性、适用性和可靠性的问题,对元器件的防振加固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印制板组件;点胶加固;防振

image.png

    航天机载产品工作环境恶劣,对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较高[1]。其中随机振动是产品最常见的承受载荷,振动疲劳破坏是最常见的失效形式[2]。印制板组件由于材料及装配结构等的限制,成为防振加固的薄弱环节。

    印制板组件防振加固的方式很多,如螺钉固定、支撑安装、导线捆焊、点胶加固和灌封(可视为胶粘的特殊形式)等,如图1所示。

    由于组件尺寸小,器件密度大,设计时,往往未预留支撑架安装位和导线捆焊孔等的加固空间,因此胶粘成为实际抗振加固处理中酘常用的方式。点胶加固具有以下优点:

1)所需操作空间小,适用于印制板组件的狭小环境;

2)适用范围广,绝大部分印制板组件在耐温区间能满足使用要求,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3)相较于机械加固,重量更轻。

image.png

a)螺钉固定  b)支撑安装  C)导线捆焊

image.png

d)点胶加固  e)灌封

图1元器件加固方式 

印制板组件点胶加固往往存在两个盲区:

1)常用的胶料有单组分硅橡胶GD-414、单组分硅酮3145RTV和双组分环氧胶AV138。实际使用时,要求流动性好的场合选用GD-414,要求流动性差的场合选用3145RTV,大体积大质量插装元器件选用AV138。胶料的选用并未参考产品的抗振量级。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可能会考虑振动量级有侧重的选用,但无法回答点胶适用性和可靠性的问题。

2)现有的若干标准[3-5]可以较好地规范点胶工艺,但对于点胶加固的原则判定,缺乏有效指导,元器件加固的必要性依然让技术人员备受困扰。

    实际操作中,在整机可靠性振动试验前,除了贴装电阻电容,常常会对印制板组件产品上的其他元器件都点胶加固[6-7]如图2所示。这种粗放式的处理一则影响散热,二则可能因胶料老化产生多余物。

image.png

图2点胶实物

    本文旨在探索印制板组件进行点胶加固的必要性、适用性和可靠性问题,通过设计元器件验证板,依照常用的胶料和加固方式对各元器件点胶加固,进行一系列量级递增的振动试验,结合试验结果,分析给出印制板组件防振加固的建议。

1、点胶加固原则

    印制板组件采用点胶加固,应严格满足相关工艺规范要求,具体原则为:

1)单根引脚承力超过0.035N,或元器件直径>13mm,或密度>4.9g/cm3,必须进行点胶加固;

2)点胶加固时机应根据设计要求选择电装检后加固,喷漆后加固或调试后加固;

3)点胶加固前,元器件的安装形态和导线位置应符合设计工艺要求;

4)点胶加固前,被粘接部位应清洁干净;

5)胶料固化期间,被粘接部位不应受到挤压、拉伸和剪切等外力作用;

6)点胶加固后,应用棉球前无水乙醇清理干净余胶。

对于不同元器件,采用不同的安装方式,点胶加固的要求有所区别。

1)图3所示的轴向元器件倒装的点胶推荐形式为:印制板与元器件端面之间没有胶籵,胶籵未完全包裹元器件,但在元器件外形成大于90°的包裹角。

image.png

图3轴向元器件倒装

2)图4所示的柱式轴向元器件垂直安装的点胶推荐形式为:胶料在印制板与元器件端面之间,但未渗入元器件下方,胶料未完全裹住元器件外形。 

image.png

图4柱式轴向元器件垂直安装

3)图5所示的片式轴向元器件垂直安装的点胶推荐形式为:胶料涂在元器件的两个大面,胶料尽量少,不接触元器件引脚。

image.png

图5片式轴向元器件垂直安装

4)图6所示的同向引脚水平安装的点胶推荐形式为:元器件与印制板接触,胶料未完全包裹元器件。

image.png

图6同向引脚水平安装

5)图7所示的径向元器件水平安装的点胶推荐形式为:胶料在元器件与印制板之间,但未影响引脚,粘接长度>3.17mm(或元器件外直径)。

image.png

图7径向元器件水平安装

2、试验方案设计

2.1试验样件设计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元器件作为验证对象,将印制板组件中常见的元器件进行分类,如:

1)BGA(BallGridArray,球状矩阵排列)类芯片;

2)SOP(SmallOut-LinePackage)类芯片,双列引脚封装;

3)QFP(QuadFlatPackage,四方扁平封装)类芯片,四面引脚封装;

4)PLCC(PlasticLeadedChipCarrier,塑料引线芯片载体封装)类芯片,J形引脚封装;

5)贴装阻容类器件;

6)DIP(DoubleIn-linePackage,双列直插式组装)类芯片,双列直插封装;

7)其他插装类元器件,包括电源模块、晶振、插装电阻电容等。

在每一类中选取1~2种最典型的元器件,作为工艺试验对象,选取原则如下:

1)环境试验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元器件;

2)使用频率最高的元器件;

3)单根引脚或单个焊点承重最大的元器件。最终选定元器件共14种,并设计验证板,如图8所示。

image.png

图8试验用验证板

为避免后续振动试验过程中发生非X、Y、Z三个方向的响应(如扭曲等),设计了专用夹具,如图9所示。

image.png

图9工装夹具

2.2试验样件加固

装配试验用验证板4件,编号为CWOOl­CW004。制作完成后,采用不同的加固方式对元器件进行处理。

表1试验用验证板加固方式表

image.png

根据不同元器件的点胶加固要求而采用不同方式。对于贴装元器件,视封装形式分别采用四角加固或两边加固的方式。对于插装元器件,视封装形式分别采用底部支撑固定或四角、两边加固的方式,加固方式如图10所示。

image.png

图10点胶加固效果

2.3环境试验设计

本试验依次按照低温贮存-高温贮存-温度冲击-随机振动的顺序进行。温度试验的目的为加速胶料疲劳老化,加快试验进程。试验参数[8]见表2。

表2试验项目及条件

image.png

随机振动试验采用响应控制方式,图谱为通用筛选谱,如图11所示,参数见表3。

image.png

图11振动谱形

image.png

表3功率谱密度与振动量级对应表

3、试验过程

试验阶段见表4。

image.png

表4试验阶段

image.png

图12振动试验

表4各阶段试验现象如下:

1)阶段3(15g,Y方向)时,CWOOl(不加固)出现插装电容C3、C4引脚断裂现象;

2)阶段4(1Sg,X方向)时,CW002(GD414)出现插装电容C3、C4引脚断裂现象;

3)阶段8(20g,X方向)时,CW004(3145加固)出现插装电容C3引脚断裂现象;

4)阶段9(20g,Y方向)时,CW004(3145加固)出现插装电容C4引脚断裂现象;

5)其他上述4条中未提到的,均表明整个实验过程中未出现任何问题。

4、试验结果

根据全部的温度试验和振动试验结果可以得出:

1)在保证了验证板整体固定,无扭曲、翘曲、共振等因素影响时,验证板组件的抗振性能较优。除大型插装类器件外,其他元器件不通过加固,也可保证在响应频率30GHz范围内,不会因振动产生机械损坏(如引脚断裂、焊点微裂纹等)。

2)粘接性能:AV138>3145RTV>GD-414。

a)GD414的耐振极限几乎与不加固的耐振极限处于同一数量级,即GD414的加固性能非常弱,在高振动量级情况下,尽量少用。

b)AV138的加固性能最佳,但是其胶料需要现配(双组分),且对引脚有腐蚀作用,因此作为工艺限用胶料。当器件封装允许,同时振动星级大于15g时,可选用AV138胶。

c)3145RTV可以满足15g及其以下的振动量级的加固需求,因其操作简单,在15g以下优先选用。

5、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了印制板组件进行点胶加固的必要性、适用性和可靠性问题。

    除大型插装类器件外,其他元器件(主要为表贴式)不通过加固,也可保证在响应频率30GHz范围内,不会因振动产生机械损坏(如引脚断裂等)。通过试验还可推测出如下结论。

    之所以某些印制板组件在做振动时发生元器件振坏脱落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两种原因:1)印制板组件发生共振,响应量级远大于输出量级;2)印制板组件发生非预期振动呴应,如翘曲或扭曲变形,使元器件引脚或焊盘短时间受到很强的交变应力。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结构设计不合理,有待改进。

    因此建议:抗振处理应首先优化设计结构,增加减振手段,如增加固定点,增强印制板组件刚性等。通过抑制共振、翘曲、扭曲等异常响应,达到振动响应可控的目的。

    在充分考虑了组件整体抗振设计后,对于某些大型插装元器件,可以进一步采用点胶加固的方式处理,胶料的选用参照第4节所述。


版权声明:

《一步步新技术》网站的一切内容及解释权皆归《一步步新技术》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步步新技术》杂志社。

联系我们
  • 电话:0755-25988572
  • 邮箱:ivyt@actintl.com.hk
  •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田街道滨河大道5020号同心大厦2306
  • 订阅号订阅号
    服务号服务号
Copyright©2025: 《一步步新技术》;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序号:粤ICP备12025165号-2